「我想一邊看戲,一邊吹著涼風,一邊吃吃喝喝。」
一天之中,腦袋浮現許多念頭:我想減肥,我想學英文,我想要存錢環遊世界,千百個來來去去,有多少是下一個當下就被忘記了?生活中除了「我想」,還有「我得」、「我必須」,後者將最單純的「我想」擠到意識的邊邊角角,一不小心就掉下平台被忘記。
__年前,廣電五的黃心怡,上了馮翊剛老師的「劇本創作」課後,看著好不容易交出的「作業」,竟然燃起了一股衝動(又稱做戲魂),想把這些「劇本作業」真正演出。於是她找了同班同學一起組成團隊,幾個原創劇本攤開,又找了行政(協調人力、讓外人知道此事以及— 找錢)與技術(憑空在黑暗中變出燈光舞台音樂服裝)人手,圍繞著做這件事最初的渴望:製造一個輕快、愉悅的夜晚。純粹的三個「我想」,想做戲給人看,想讓觀眾和自己可以舒服的吹涼風,想讓大家帶著食物飲料輕鬆看戲。經歷了烏漆嘛黑夜半排戲、擔心演出當日下雨瘋狂摺晴天娃的許多爆走時刻,第一屆曬月亮劇展終於順利展演落幕。
曬月亮究竟成不成功呢?這要看對成功的定義了。據稱,參與的工作人員都玩得相當開心,觀眾也給了很多回饋。雖然它完全不是被誰強迫去做的一件事,只是一些人的狂想,認真玩耍,但最後不只符合創作者的初衷,也超越了預期,帶給所有人巨大的愉悅。
如果月亮再曬一次
第一屆謝幕後,當時的一位演員進入了北藝大研讀戲劇。雖然已從政大畢業,卻難忘曬月亮的有趣。有可能再曬一次嗎?一樣從身邊的朋友下手,一個個抓去咖啡店整天討論,漸漸的核心的行政團隊成型了,訂出了時程和大致方向:數個小戲,不用很長,開心製作,一起變好。朋友又向自己的朋友下手,原本害羞又渴望訴說的人變成了導演,構思劇本。朋友又找一群老朋友:創劇團幫忙討論劇本,政大戲劇社慷慨的出借和器材。人力來自四面八方,或在學或畢業或剛進戲劇大門或已進戲劇窄門,第一次開會緊張的大家坐在戶外階梯上,聽行政團隊報告。緊接著又透過開放的讀劇會,讓原創的四個劇本更好。
似乎一件大事要發生了,各部的齒輪徐徐轉動著。即使大家平時為許多必須之事纏繞,且曬的月亮形狀比以往更大。但內在的初衷不變:帶給工作人員與參與者一個愉快的經驗。
月亮如今尚在生產狀態,不知是男是女。第二屆曬月亮,要生四胞胎(有四齣小戲)。除了三齣政大生,還有創劇團。會很有趣,真摯可期,歡迎來看戲。